我們知道任何一種傳染病的傳播都離不開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這三要素,而防止傳染病的傳播需要清除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動物三個方法。目前非洲豬瘟已經在我國的28個省/直轄市發生了112起疫情,想短時間內清除非洲豬瘟病毒幾乎不可能,所以暫時來看清除傳染源這條路不可性。而保護易感動物此前已有介紹《養豬,防非瘟丨保護易感動物,從保“肝”開始!》這里不再贅述,重點給養豬朋友強調一下切斷傳播途徑的方法。
通過非洲豬瘟的流行病學研究我們發現,非洲豬瘟屬于典型的接觸性傳播疾病,目前公認的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有三大循環,分別為叢林傳播循環、家豬循環和野豬循環:
1)叢林傳播循環
叢林傳播循環主要涉及非洲豬瘟病毒的天然宿主,包括疣豬和非洲鈍緣蜱。攜帶病毒的蜱蟲叮咬6-8周齡的疣豬后會將病毒傳染給疣豬,并且蜱蟲寄生在疣豬身上,會使得疣豬反復感染,從而使得非洲豬瘟病毒在疣豬的洞穴中存活數月乃至數年,使得疫病在一個地區常年存在。
2)野豬循環
野豬群在維持病毒循環和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野豬群會自由活動,攜帶病毒的野豬就可能接觸到自由放養或自由采食的家豬,導致家豬感染。另外人類活動包括傾倒被病毒污染的飼料或餐廚剩余物,狩獵,補充飼喂等都會對野豬種群的疫病流行產生極大影響。
3)家豬循環
在沒有野豬和蜱蟲參與的情況下,家豬最常見的感染途徑就是口-鼻途徑,包括健康豬接觸感染豬的排泄物,攝入被污染的豬肉及其它產品,動物或設備的流動,飼喂泔水等都會保持病毒在家豬群的持續循環,甚至因為病毒在冷凍肉中長期存活,而導致疫情反復出現。
目前我國非洲豬瘟的主要傳播方向就是“家豬循環”,其中又包含了四種情況:
a、家豬通過接觸被非洲豬瘟病毒所污染的豬肉產品、視頻廢棄物和殘渣等餐廚垃圾而被感染;
b、家豬通過同非洲豬瘟病毒攜帶豬接觸而被感染;
c、家豬被攜帶非洲豬瘟病毒的鈍圓軟蜱叮咬而被感染;
d、家豬接觸被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的設備、車輛和器具等而被感染。
其中a和d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兩個傳播途徑。所以對我國養殖戶來說防控非洲豬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切斷一切可將非洲豬瘟病毒攜帶入場的途徑。
這就要求豬場要做到比平時更加嚴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升級豬場的生物安全標準,豬場老板“坐監獄”只是其中一項而已。此外還包括以下幾項工作:
a、加強豬群的健康管理,提高豬群整體健康度和抵抗力;
b、調節豬舍環境控制,給豬群提供舒適的生活條件;
c、嚴格規范物料進場流程,任何外來物品進場都要經過嚴格的3-4級消毒;
d、傳播媒介控制,包括定期滅蜱驅蟲,飛禽驅趕,滅蠅、滅鼠幾個方面。